
宁波高效推进“互联网+疾病防控”深层次地融合丨争上游有话要说
时间: 2025-03-18 21:34:37 | 作者: IM体育直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其中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测试、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公共卫生主力军,宁波市疾控中心以建成“全省领跑、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疾控中心为目标,助力宁波打造国内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持续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高效推进“互联网+疾病防控”深层次地融合,奋力争先跻身国内同类城市第一方阵。
当前,全市疾控机构改革任务已初步完成,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深化疾控体系改革的工作思路和具体行动,创新管理联合、业务融合、资源整合。重点开展疾控领域四大攻坚行动,走好新时代疾控高水平发展之路。
锚定疾控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着力在强化治理效能、提高防控水平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疾控管理体制机制和能力现代化。
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围绕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具体目标,开展“六个一”建设,建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优化一个多点触发的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系统;形成一个突发公共卫生应急1小时迅速响应圈;设立一套现场流调溯源的标准化流程;健全一个多部门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综合保障基地,健全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应急处置体系。
全面提升实验室检验测试能力。紧扣区域发展中公共卫生安全需求,全面升级配置各类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持续释放1500项实验室检测项目效能。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为对象,强化重大传染病“一锤定音”的快速检验测试能力,推动提升网络实验室能力,实现传染病监测“关口前移”。
全面提升技术辐射能力。凝练推广慢性病医防整合“1+X”模式、无结核乡镇创建、医警协同艾滋病精准溯源防控、健康教育云平台等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特色亮点工作模式,热情参加国家和省级有关标准和业务规范制定,逐步扩大中心影响辐射能级。
全面提升卫生行政执法能力。聚焦监管制度和方式创新,及时防范和化解监督领域风险隐患。高标准开展监督执法“蓝盾行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移动执法和非现场监管。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和社会共治,施行“三项制度”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卫生普法力度,深入开展分类监管和精准帮扶,营造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机遇,推动疾控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建成“四位一体”的健康大数据公共卫生管理平台。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起集智能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管理、智能决策分析、卫生健康科研于一体的健康大数据公共卫生管理平台,实现快速数据监测、智能风险识别,打造监测预警“宁波样板”。
完善智慧高效的疾控业务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宁波市疾病监测系统、数智卫监精密智控系统,推进慢性病协同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食源性疾病智能直报平台。完善大数据科研平台,以业务和科研需求为导向建立疾病专题库。优化相互连通的实验室智能化、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通过业务管理系统和科研平台的同步发展,实现业务科研双提升。
实践精准务实的医防融合机制。大力度推进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传染病监测预警方面的协同,促进医疗机构传染病数据、相关症候群数据、实验室检验测试的数据等相互连通。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及风险人群管控等应对处置措施中的协同配合。推进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全域全量展开,完善智能灵敏的预警体系,切实提升重大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水平。
疾控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方向,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现代化疾控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疾控信息化建设正不断从国家向地方延展,慢慢的变多省市地区正在快速推进该项工作。在卫生健康、疾控领域启动人工智能精准监管方面,争上游科技的智慧产品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头羊。依托我司在物联网、大数据、AI领域的技术积累,争上游科学技术创新提出“智慧疾控”解决方案,根据疾控工作需求,专为疾控部门打造一个标准统一、高效智能、各业务系统数据实时相互连通的高度数字化智慧中台,并重点搭建智慧监测、智慧预警、智慧执法及智慧应急等应用系统。智慧监测系统将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源头数据统一采集、自动采集,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疫情监测信息同步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传染病监测全病程信息闭环管理;智慧预警系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在线实时监测监控、态势感知,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实现监测预警全链条、全过程闭环管理;智慧执法系统以“现场”+“非现场”的执法模式实现全程监管、监测数据精准分析、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高效处置,有效创新监督管理方式,丰富执法手段;智慧应急系统依托GIS地图服务进行定制开发,事发地点定位、事件信息和资源展示等功能,以便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平台利用先进的算法模型进行深度挖掘,有效缩短从疫情发现到响应的时间窗口,可实现从防控数据收集、质控,到应用再到数据安全的闭环管理,全方位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精准、高效地开展。争上游科技自主研发智慧产品硬件设备精密可靠、选配灵活,软件系统高度信息化数字化,能有效地改善数据传输及处理的延迟和错误率,大幅度的提升了各类监测系统的精度和效率。
2025年1月1日施行,《潍坊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弥补了潍坊市现制现售饮用水的监管空白,对规范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行为和卫生管理推进潍坊市生活饮用水提质升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二条,最重要的包含总则、卫生安全、应急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与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原建设部、原卫生部令第53号)相比,《办法》主要有三大变化。
一是明确了卫健、城管、水利等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和经营者主体责任,规定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者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负责,确保水质符合有关标准。
二是严格规范供水卫生安全和应急处置。《办法》在上位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制现售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信息报送、水质检验、信息公示等提出明确要求,还对出现污染事件时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具体规定。
三是加强执法监管,审慎设置法律责任。《办法》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共同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
在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潍坊市卫健委副主任解读《潍坊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具体的落实措施:
现制现售饮用水是近年来的新兴行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呈现“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需要借助信息化进行监管。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地推进智慧监管。
一是创新监督管理模式。构建信息监督平台,加强信息化监管。通过建立平台、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实现执法人员可直观了解饮水机数量、设备公示资料、日常巡检和设备运维等情况,运维人员也能根据系统预警按时换滤芯和清洗消毒,消费者能扫码查询设备正常运行情况并举报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实现经营者报备、消费者查询和投诉、监督管理部门实时监管等三项功能。
二是抓好摸底建档。为实现全覆盖监管,需要摸清底数、建立管理档案。前期,我们已安排部署,对全市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者的底数、制水设备的数量、设置地址等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建立起详实准确的现制现售饮用水经营者监管底档。这些包含制水设备地址的信息录入平台后,将形成现制现售饮用水制水设备“电子地图”,为实现智慧监管奠定基础。
三是抓好三方应用。“现制现售饮用水监管平台”运行后,我们将及时跟进宣传、培训,尽快实现经营者、执法人员、消费者的三方应用。经营者通过录入基础信息,生成制水设备二维码,通过上传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实时更新水处理材料更换、水质检测、卫生许可批件延续、日常维护等信息,供消费者、执法人员查看。执法人员可运用平台,查看经营者资质合不合格、水质检测以及更新滤芯管件是否及时等,对经营者实现线上监管。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制水设备上的二维码,查看经营者基础信息、更新信息和投诉举报电话,对发现的问题,向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线上或者电话投诉举报。
通过以上形式,形成“企业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管理模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更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制现售饮用水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涉水产品新业态也受到了民众广泛的关注,此次立法也进一步明确现制现售水的管理规范。《办法》的 施行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体系,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法制保障,但同时也为饮用水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信息技术创新监督管理模式,争上游科技提出了“供水系统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为每台设备量身定做一个“二维码身份证”,监管人员和用水群众都只需要扫码进入“争上游水管家”小程序,就能看到制售水设备的具体信息公示,包括设备名称、所属单位、相关证件(营业执照、涉水证件、检测报告)、设备运维人员的健康证明、设备状态等,以及设备的运维记录,包括日常运维、水质快检及更换滤芯等信息记录。假如发现水质污染或人员维护不及时等卫生安全问题,群众可在小程序上进行投诉建议。系统可应用于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等不同的供水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饮用水卫生执法人员少而设备多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满足群众有必要了解给水装置的卫生安全情况的需求,帮助监管部门对给水装置卫生安全状况做全过程监控,压实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规范运维人员的工作程序,更好地保障群众地用水安全。践行“让人民喝上放心水”的使命,争上游科技还研发的饮用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不仅能为卫生部门及时动态获取水质数据、监管水质安全提供技术方法,且有助于供水企业与水质监督管理的机构实现快速监测、识别饮用水水质异常与污染,是建立饮用水水质监测预警体系,保障供水水质安全,为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据的有力工具。